表演活動 Text Text

1970 年代初,面對外交的挫折,民族意識覺醒促使年青人抛開西洋歌曲,開始思索「唱自己的歌」。1975年,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余光中的詩〈鄉愁四韻〉,被視為民歌發展的起點。1976 年,李雙澤在淡大一場民歌演唱會上,拋掉可樂瓶,拿起吉他唱起改寫自蔣勳的<少年中國>,正式揭開校園民歌序幕,全國校園襲捲起一片民歌運動潮。 民歌,成為當時年輕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,起初流行在校園間,以風格清新,情感單純的學生自創歌曲為主,後來在大眾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下,以「校園民歌」名義展開的各種獎項比賽,逐漸引起社會大眾關注並引發後續的創作風潮,伴隨著台灣經濟蓬勃發展,校園民歌盛行於1980至1990年間,為台灣流行音樂產業起飛奠定基礎。 那一首首承載著青春印記的經典旋律,歡樂的或憂傷的,如〈龍的傳人〉、〈歸去來兮〉、〈廟會〉、〈今山古道〉、〈歸人沙城〉、〈雨中即景〉、〈再別康橋〉、〈捉泥鰍〉、〈秋蟬〉、〈橄欖樹〉……,如今依然迴響在人們心中。

時間:111年3月30日(三) 19:00-20:30
地點:六館一樓有庠廳
演出:清韻民歌合唱團
報名: 備註: 一、 全程佩戴口罩,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二、 提供「活動服務學習」二小時,亦可列為多元學習二小時 (二擇一)


合唱團簡介 設立宗旨是以歌唱演出服務來回饋社會,幫助弱勢團體 以清新自然的旋律,結合樸素優美的歌詞,透過和聲的共鳴,傳達人生的真善美。合唱團源自於民國73年南亞工專(現為南亞技術學院)所成立的校園社團,37個年頭,秉持著熱愛民歌的初衷,簡單歌唱的幸福,讓家人與朋友一起投入歡唱的行列。這群熱愛民歌的5、6年級生,來自於社會各個不同的領域,隨著時空變遷與社會歷練的累積,他們自我期許~盡己之力回饋社會。在團員們共同努力下,十四年來已參加逾400場的演出(公益捐款近400萬元),讓校園民歌合唱團轉型,迄今已成為一投入社會服務工作的公益團隊,集結社會大眾的愛,陪伴著弱勢團體的朋友。

主辦單位:元智大學藝術中心